• <noscript id="kkikg"><kbd id="kkikg"></kbd></noscript>
  • <table id="kkikg"></table>
    <table id="kkikg"><option id="kkikg"></option></table>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國產汽車零部件的“黃金時代”

    國內汽車的零部件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火熱。

    近日,蘋果產業鏈龍頭立訊精密宣布與奇瑞達成合作,協同奇瑞開展整車ODM模式,志在成為全球領先的Tier 1。

    消息一出,便引發行業震動,但細細想來也在情理之中。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其市場規模加速擴大,汽車零部件市場自然也就成為了制造業和科技巨頭們布局的重點。

    當下,已經有不少智能手機產業鏈的制造巨頭,開始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比如,富士康與拜騰、吉利等汽車廠商合作,為汽車廠商提供代工和零部件生產;聞泰科技整合智能硬件、車規級半導體、通訊業務等方面優勢,向汽車Tier 1轉型;長盈精密在動力電池蓋板、充電設備、汽車內飾等領域均有布局……

    除了傳統制造業巨頭,老牌家電企業如美的集團,科技巨頭如華為和大疆等企業紛紛布局汽車零部件市場,致力于成為領先的Tier 1。

    這種情況在幾年前是根本難以想象的。畢竟,過去幾十年,中國在燃油車時代的供應鏈實力,是遠遠比不上國際巨頭的。

    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國內制造業巨頭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望打破傳統國際Tier1巨頭們的體系,國內汽車零部件汽車產業有望實現“換道超車”,迎來自主黃金時代。

    / 01 /
    國際Tier 1巨頭壁壘開始瓦解
    傳統燃油車的供應鏈體系是一個森嚴的金字塔體系。這個金字塔頂端是主機廠,掌控著動力系統這一核心技術,下面是一級供應商,即我們常說的Tier 1,向Tier 1供貨的是二級供應商(tier 2 ),層層外包,搭建起龐大的汽車供應鏈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Tier 1利用總成系統、強大的品牌和深厚的客戶資源實現盈利,而Tier 2層級供應商則遠離主機廠,技術水平也比不上Tier1,議價能力極弱。

    經過百年燃油車時代的發展,Tier 1層級誕生出眾多全球性巨頭,它們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客戶資源,在行業中占據壟斷性地位。
    這些Tier 1巨頭們,起步極早,是汽車工程領域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建立深厚的競爭壁壘。如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在1970年就開始生產具有二極管、晶體管和IC的半導體組件,隨后推出了ABS、MEMS、ESP等一系列汽車領域劃時代的技術與產品,至今仍是汽車電子行業龍頭
    由于國際Tier 1巨頭們入局早,且強大的供應商體系與發達的汽車工業緊密相連,導致國內Tier 1企業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從數量上來看,在2021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日本企業有23家,美國企業有22家,德國企業有18家,緊隨其后的是韓國的9家,和中國8家。
    而且,上榜的8家企業,其整體排名也靠后。數據顯示,在百強榜的8家國內企業中,延鋒排名最高,位列第17位,其他7家排名都在40名以后。
    排名靠后的原因好理解。畢竟,國內汽車工業起步較晚,自主品牌車企市場競爭力較弱。與此同時,德日等汽車品牌供應鏈體系十分封閉,國內零部件供應商很難打入,無法突破巨頭的壁壘。
    因此,入榜的8家企業產品多集中于低附加值領域,如延鋒、海納川、敏實集團、五菱工業等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內外飾,中信戴卡為輪轂。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加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板塊開始受到車企重視,國際Tier 1巨頭形成的森嚴壁壘逐漸開始瓦解。
    / 02 /
    智能電動汽車重構行業格局

    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不僅僅是使用能源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生產理念、硬件、軟件以及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等層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沖擊傳統燃油車和與之匹配的供應鏈體系的主要原因。

    具體一點來看,最核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新能源汽車對待供應鏈體系的理念。正如前文所言,傳統燃油車供應鏈體系是車企對接Tier 1,Tier 1對接Tier 2。
    而新能源車企業往往傾向于采取更為扁平靈活的供應鏈體系,以更快的產品迭代節奏,順應市場變化。具體一點說,現在的Tier 2或者Tier 3供應商可以越過Tier 1直接供應特斯拉、蔚小理等新造車企業。
    以高通為例,在傳統燃油車供應鏈體系中,高通的位置可能是Tier 2或者Tier 3。這種情況下,高通無法與整車廠商直接溝通。但隨著新造車企業的快速發展,整車廠往往會直接和高通溝通,其在供應鏈中的位置有著往Tier 1轉變的趨勢。

    此外,新技術的應用,也是沖擊傳統汽車供應鏈的關鍵原因之一。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應用。

    在一輛電動汽車中,電池是重量最大的部件,加上電機和電控,三電系統通常占新能源汽車整車重量的30-40%,對電動汽車續航影響極大,進而影響整車成本。為了減輕車身重量,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生產效率,特斯拉在Model Y上宣布將采用一體化壓鑄后地板總成。
    這種新技術的應用,將使Model Y相比原來可減少79個部件,制造成本降低40%。隨著應用更多大型壓鑄件,整車重量將進一步降低10%,對應續航增加14%。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一體化壓鑄技術并不具備量產條件。其中,一個最大的阻礙是,當時的壓鑄市場,最大5000噸級的壓鑄機鎖模力,完全無法滿足特斯拉制造一體式大型零件的需求。

    隨后,特斯拉與力勁科技控股的壓鑄機廠商IDRA聯合定制一體化壓鑄機Giga Press,噸級高達6000噸,目前8000T壓鑄機也在規劃當中。某種程度上說,一體化壓鑄這一新技術,讓IDRA和力勁科技成功打入特斯拉Tier 1體系中。隨著一體化壓鑄理念被廣泛接受,力勁科技已經成為行業內炙手可熱的供應商之一。

    這些變化,意味著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體系變得扁平,更加開放。在新能源時代,國內汽車工業實現“換道超車”,國產零部件廠商也迎來了崛起的契機。
    / 03 /
    國產汽車零部件廠商正在崛起
    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燃油車巨頭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優勢。“換賽道”后,新造車和自主車企紛紛發力,國產供應鏈體系正在迅速崛起,德賽西威闖入全球供應鏈百強即是一個標志。

    特斯拉的中國化,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國產汽車供應鏈崛起的催化劑。特斯拉入華之時,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約定上海工廠供應商最終全部國產化。

    進入中國后,特斯拉多次調低售價,以加速電動汽車的普及,伴隨的是特斯拉供應鏈的國產化比例逐步加深。在這個過程中,特斯拉強大的品牌效應,對國產零部件供應商有著強大的拉動效應。

    與此同時,科技巨頭的入局,也在加速國產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崛起。華為、大疆等科技巨頭介入汽車市場,定位便是智能電動汽車Tier 1級供應商。
    在去年年底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生態論壇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合作伙伴已經增加至300多家,覆蓋智能駕駛、iDVP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座艙三大業務,其中不乏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寧德時代、福耀玻璃等優質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目前來看,在傳統汽車制造供應鏈體系之外,“軟件定義汽車”帶來的機遇更加值得關注。

    在自動駕駛AI芯片領域,國產供應商開始登上舞臺。長期以來,自動駕駛芯片市場被Mobileye和賽靈思兩家公司掌控。近年來,英偉達、高通、國內企業地平線和黑芝麻智能等企業,紛紛拓展自動駕駛芯片領域。

    在已經上市和即將上市的新車型中,蔚來ET7和智己汽車搭載英偉達Orin芯片,小鵬P7搭載英偉達Xavier芯片,而國產自動駕駛AI芯片也開始“上車”,目前正在大賣的2021款理想ONE,其輔助駕駛芯片就是來自國產自動駕駛AI芯片創業公司地平線的兩顆征程3芯片。
    截至目前,地平線征程3仍是唯一一個“上車”的國產自動駕駛AI芯片。但在地平線之外,黑芝麻智能、芯馳科技、華為等國產自動駕駛AI芯片企業,其產品也擁有不俗的性能表現。
    不難發現,巨變正在發生。在百年汽車工業體系重構的時間窗口,科技巨頭們引領下的國內汽車產業結構化升級,必將帶來國產汽車零部件體系的強勢崛起。


    上一篇:全球汽車診斷行業發展現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市場潛力大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爆發之年”,繁榮之下誰是實力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