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kkikg"><kbd id="kkikg"></kbd></noscript>
  • <table id="kkikg"></table>
    <table id="kkikg"><option id="kkikg"></option></table>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宋清輝: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汽車行業較為隱憂的話題。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久而不決,將會影響車企經濟效益,以及導致市場惡性競爭、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利用率冷熱不均 汽車產能急尋平衡點

    國內汽車市場銷量持續增長,但汽車行業產能與銷量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凸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提交的《關于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的建議》,把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問題再次推到臺前。

    隨著汽車產業轉型加速,多地掀起投資汽車產業項目的熱潮,車企紛紛加速在華布局,我國汽車產業現有產能規模正進一步擴大。然而,不同車企間的產能利用率差距巨大,呈現銷量多產能利用率高、銷量少產能利用率低的兩極分化態勢,未來如何尋找到產能平衡點,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產能利用率僅過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王鳳英提交了《關于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的建議》議案,在議案中王鳳英提到,伴隨著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產能利用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發展態勢,優勢產業聚集區域產能面臨不足。多地出現大量產能閑置現象,帶來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的流失,不僅阻礙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產能利用率合理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衡量指標,而議案提出的背后,是如今國內產能利用率已跌破“安全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為52.47%。

    對于產能利用率,國際上主流的評判標準為正常區間在79%-83%,超過90%則認為產能不足,低于79%則存在產能過剩。不過,車企可以通過調整生產節奏來控制產能,對于汽車產能的利用率要求并未像其他行業那般苛刻。但即便如此,汽車產能利用率通常也需要高于60%。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汽車行業較為隱憂的話題。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久而不決,將會影響車企經濟效益,以及導致市場惡性競爭、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閑置產能尋出路

    盡管行業整體產能過剩,但各車企間產能利用情況差別巨大。乘聯會統計的86家車企中,有11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于100%。乘聯會相關人士表示,這些企業基本上已開足三班制,休息日還得適當加班。

    反觀銷量低于1萬輛的企業有29家,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2.02%。上述相關人士表示,這些規模較小、銷量較低的企業不僅產能嚴重過剩,在行業有6.6%增長時,不少企業是負增長,如無根本性的改變,這類企業扭轉產能過剩的狀況基本無望。王鳳英提到,發揮區域聚集優勢利用現有產能,做大、做強民族汽車產業;統籌發展閑置產能,鼓勵兼并重組、加快建設智慧工廠。

    王鳳英建議,引導汽車產業的發展立足現有產能,鼓勵傳統燃油汽車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對純電動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兼并重組產能利用率低或特別公示企業,通過升級改造為智慧工廠的形式充分對現有產能進行開發利用。

    事實上,乘用車產能總體過剩的情況下,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1046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一邊是閑置產能等待盤活,一邊是仍有提高產能需求的企業,為了解決產能分化問題,各個車企也開始將兼并重組產能提上日程。此前,有消息稱,神龍汽車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第二工廠已被東風本田接手。而理想汽車擴大產能也接手北京現代一工廠。

    去年11月,長城汽車和臨沂市政府就臨沂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項目簽約。“臨沂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項目,可帶動汽車產業配套企業十余家入駐解決近萬人就業。”長城汽車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項目將為當地政府和區域經濟建設帶來諸多利好,有利于激活閑置產能、整合協調區域資源、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發展。

    強化監管力度

    汽車“新四化”下,智能電動化已成大方向,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存活下來,這一點在“新造車”企業中尤為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初造車新勢力企業超500家,但僅有蔚來、威馬、小鵬、合眾、理想、新特、云度、前途、電咖和零跑等闖過“量產交付”關。寶能等入局者,至今不僅沒能推出產品,企業更是岌岌可危。

    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產能利用率是58.4%。乘聯會相關人士透露,在建產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企業的現有產能部分也可共線生產新能源汽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向好,各地方對于新能源汽車項目引進的熱情逐漸走高。王鳳英議案中提到,“十三五”末,我國新能源汽車已出現產能過剩。如果“十四五”時期各地新能源汽車規劃項目落地,產能過剩問題會在“十三五”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不僅會造成資源閑置與浪費,甚至還可能帶來市場層面的惡性競爭,不利于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利用率冷熱不均 汽車產能急尋平衡點

    王鳳英建議,監管部門對“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增汽車項目進行摸底調查,加大對產能過剩企業監管力度,嚴格控制新增整車產能,遏制盲目投資現象,避免低效的重復建設,并建立退出機制。同時,還應強化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對外資新建、并購、增資等汽車項目,加強研究論證,對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產能利用率低的企業,建議地方相關部門進行科學評估并及時叫停,避免項目盲目擴張造成資源浪費。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等亂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當地汽車行業發展,在嚴格控制新增企業同時,推動現有企業兼并重組、盤活已建產能、提高資質利用價值。原標題:利用率冷熱不均 汽車產能急尋平衡點


    上一篇:威馬以人為本的汽車制造理念,滲透威馬用戶的心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發展再登“兩會” 北汽藍谷轉型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