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汽車產業鏈保供穩鏈,復工復產的推進程度呈現出良好狀態。按照乘聯會最新數據,5月份,國內乘用車產量達到了167萬臺,環比增長69%,4月份,乘用車產量生產僅為99萬臺,行業表現出一個超強增長的態勢,體現出我們汽車產業鏈復工復產獲得了良好效果。
尤其以上海地區為代表,隨著工信部以及各地政府努力,推動物流和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通過白名單等制度拉動,使汽車整個產業鏈的企業實現了全面快速恢復,以及穩產發展。
同時,整個汽車行業也要從這一次疫情中汲取經驗教訓。我們需建立有效集中的產業發展體系、強化信息化管理,穩固上海的汽車產業優勢,而不能因疫情等特殊事件打散全產業鏈的獨特發展優勢。
車企應一面抓良機,一面注意調配產銷節奏
目前,國家對乘用車市場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與較大政策支持。在商用車領域出臺了貸款延期還款等優惠政策,同時大力度開始促進乘用車消費,比如最近出臺的2.0升以下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都對下半年整個汽車市場有一個極大的拉動效用。
車企應努力借助政策良機,拉動產業持續恢復,同時生產和經銷商也應快速響應,做到產業協同,共同提升消費者買車、換車的熱情。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政策紅包”持續發放,我們要防止出現“年末扎堆購車”的情況,把有效銷售熱度合理遷移。過往經驗表明,福利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常有一個現象,消費者在政策初期都不愿買車,但等到政策行將結束,又陷入一種“政策越結束越要集中搶車”的怪圈,導致在福利政策的收尾期常常出現產品供不應求、以及價格迅猛回升的火爆情況。
因此,在前期,汽車廠家應該有效引導消費者把消費的節奏前移,促使整個消費節奏有利于拉動車市的整體發展。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傳統車企的轉型良機
當前,中國正崛起為一個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國,這主要有賴于源于中國強大的汽車產業鏈優勢。
目前,在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地區,中國小微新能源汽車都有不小發展潛力。
當前,在傳統燃油車方面,中國車企與合資品牌、國際品牌相比短期內很難彌補差距,劣勢比較明顯,但借助新能源汽車,我們有可能實現“換道超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可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形成差異化發展優勢。尤其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小微車輛有著巨大發展空間。
目前,在歐洲市場,尤其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出口獲得了巨大成功,上汽乘用車名爵系列等產品表現也非常卓越。
中國新能源汽車打入西歐、北歐等主流市場,且售價相對較高,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已實現巨大突破。而發展體量大,產業鏈全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前進的比較優勢。
最近,全球汽車市值排行榜顯示,中國汽車企業比亞迪以1271.6億美元總市值排名第三,成為排行榜前十位當中唯一的一家中國車企。這表明,中國的汽車企業已具備了吸納國內外先進的人才、技術、制造資源等強大吸引力。
同時,這也表明傳統車企完全可以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轉型的一個產業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