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科學探索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尺度上向縱深拓展,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將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一再強調,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我國汽車產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奮斗崛起。創新、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價值觀,產業正在重塑,科技創新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1
高強度研發投入構筑科技創新高地
近幾年,汽車產業聚焦“新四化”,在新的賽道上顯現出空前的活力和張力,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科技創新空前活躍,研發投入強度爆發式增長。在戰略性的產業轉型期,不加大投入,就不可能搶占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已經成為行業高度共識。
中國如此,世界亦是如此。
《2021年歐洲工業企業R&D投入記分牌》顯示了世界范圍內研發投入前2500家企業的情況。在這些企業中,美國企業779家,占31%;中國企業597家,占24%;歐盟企業401家,占16%;日本企業293家,占12%。盡管受到疫情的巨大沖擊,但2020年全球研發投入仍在繼續增長,是連續增長的第11年。美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分別比2019年增長9.1%和18.1%。以汽車產業為例,歐盟的研發投入約為610億歐元,比上年減少7.2%;美國的研發投入約為190億歐元,比上年減少4.3%;而中國的研發投入約為140億歐元,比上年增加8.9%。
面對競爭,中國汽車產業必須加大投入,下好先手棋。
透視2021年財報,比亞迪、吉利、長城、廣汽等車企研發費用都有大幅增長。比亞迪2021年研發投入為106.27億元,同比增長24.2%;長城汽車研發投入為91億元,同比增長76.05%;吉利汽車研發投入總計55億元,同比增長16.1%。另外,長安汽車宣布,到2025年,預計在新能源、智能化、數字轉型等重點領域投入超800億元。
造車新勢力也是如此。從2021年新勢力三強“蔚小理”的研發投入看,蔚來汽車為45.9億元,同比增長84.6%;小鵬汽車為41.1億元,同比增長138.4%;理想汽車為32.9億元,同比增長198.8%。目前,3家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盈利目標觸手可及。
再看動力電池行業。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創新,成為動力電池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重要砝碼。2021年,寧德時代研發投入76.91億元,同比增長115.48%,公司研發人員達到1萬人。
2
企業市場創新主體作用日益凸顯
縱觀我國汽車產業的最大變化,就是聚焦“新四化”的戰略轉型,實現了從“政府讓我干”,到企業創新驅動、主動作為的重大改變。只有企業市場創新主體到位,才能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在新的轉型期,中國汽車企業方向明確、意志堅定、戰略清晰、措施有力,面貌煥然一新。
1.擁抱未來,艱難轉身轉型
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革,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中國汽車人高度統一“謀創新就是謀發展,抓技術就是抓未來”這個戰略思維。轉型不易,轉身更是難上加難。新勢力進入新賽道創業,實屬不易,九死而一生;傳統車企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加之巨大的慣性,轉身轉型更需頑強的意志和毅力。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是戰略謀定的新時代再出發。
一汽集團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將以“美妙出行,美好生活,打造世界一流、環境友好、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移動出行服務公司”為愿景。東風公司發布“十四五”規劃,將構建“一主兩翼”、融合發展的事業格局,加速向卓越科技企業轉型。長安汽車則重新將企業戰略定位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
不只是三大央企如此,所有車企都在謀劃符合自身特點的轉型之路。這是一個技術大變革的時代,產業重構的時代,也是一個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的時代。事實上,服務型公司也好,科技公司也罷;新勢力公司也好,傳統車企也罷,轉型創新之路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沒有答案,只有實踐。企業轉型轉身都是完成自我救贖,尋求涅槃重生。
2.戰略清晰,步伐堅定
何謂戰略?筆者的理解就是企業整合內外資源,對未來一個周期實事求是地作出判斷及決策。戰略肯定不是短周期的,而應該是中長期的,故戰略制定和執行攸關企業生命。
近10年來,隨著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確立,戰略意識及戰略的指導性空前提高。以長安汽車為例,隨著我國汽車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長安汽車全面進入第三次創新創業的新階段。為實現電動化轉型,實施“香格里拉”計劃,計劃到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意義的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電動化;為實現智能轉型,實施“北斗天樞”計劃,提出到2025年,打造5000人規模的開發團隊,軟件人員占比提升至60%。
戰略的制定,以及動態堅定不移地實施,是我國車企壯大成熟的重要標志。這種創新之路,走出了中國速度,邁出了中國節奏。
3
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核心技術缺乏,一直是我國汽車產業的軟肋,自主創新也多年遭國人質疑甚至詬病。隨著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確定,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我國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從近兩年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授獎情況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總的來看,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新興技術項目占比明顯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智能網聯、輕量化技術數量明顯增多,說明當前汽車行業更加關注國際前瞻技術和創新研究;二是企業申報項目占比明顯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邁上新高度。
1.混合動力技術快速追趕,發動機技術提升
跨國公司混合動力技術領先已久,過去我國汽車產業在這方面技術創新嚴重滯后。但是,這個局面近幾年得到極大扭轉。比如,吉利汽車推出了雷神智擎Hi·X混合動力系統,發動機熱效率最高可達43.32%。長城汽車推出了檸檬DHT混動技術以及3.0T+9AT超級動力總成,2021年蜂巢動力第1000萬臺發動機下線;2022年推出1.5L第五代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熱效率也超43%。比亞迪2021年憑借全新的e平臺3.0和DMi超級混動的雙向加持,實現純電動與混動產品的升級;比亞迪發動機熱效率43%,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混動技術平臺“綠擎技術”,實現雙電池混動系統的搭載應用;其自主開發的發動機熱效率已達43%。
2.電動化與新能源汽車技術顯著提高
在電動化方面,我國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以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不斷取得創新成果,誕生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精進電機、上海電驅動、華為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供應商,新能源汽車的創新得到極大增強。寧德時代的CTP電池、長城的大禹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廣汽的彈匣電池、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等一批新結構電池得到了產業化應用。IGBT、稀土永磁材料、電力電子系統集成等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達到4.2千瓦/升、石墨雙極板電堆的壽命達到1.2萬小時,能支持燃料電池商用車萬輛車的應用。
3.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技術處全球并跑階段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處于全球并跑階段。一是產業鏈、創新鏈完整;二是跨行業融合,人、車、路、網、云、圖各種要素形成了整合優勢;三是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創新鏈關鍵節點多點開花,取得了矚目成果:一是激光雷達技術國際并跑,車規產品正式進入前裝車輛;二是計算芯片自主能力加強,逐步打破國外同類產品壟斷;三是信息通信產業優勢顯著,構建了智能網聯中國特色發展路徑。
當然,在自動駕駛操作系統方面、在高精度線控執行器方面、在基礎工業軟件方面,我國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協同創新、共同攻克。
4.輕量化技術快速提高
在協同創新、跨界整合的創新平臺支持下,汽車輕量化水平快速提高,輕量化設計技術、輕量化材料技術有機融合,在高強度鋼、鋁合金、碳纖維復合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力地支持了傳統汽車的升級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4
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新特征:跨界融合
1.軟件定義汽車
汽車產業的生態正發生巨變,產業體系正在從傳統的上、中、下游的鏈狀結構向跨界融合的網絡生態演進,汽車正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之后的第三大移動計算平臺。汽車產業正在重構之中,協同創新、相互賦能是新時代發展的關鍵詞,守成者將不斷被創新者超越甚至顛覆。人、車、路、網、云、圖多要素的協同,支撐著汽車智能化屬性改變,汽車將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結合體,并依靠強大的軟件實現迭代升級。
2.高科技公司入局汽車產業是必然趨勢
這一時期,大批ICT企業、高科技公司進入汽車領域,賦能汽車產業,并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世界如此,中國亦是如此。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小米等企業紛紛進軍汽車產業,它們或是親自下場造車,或是與車企合作,或是瞄準關鍵零部件發力。筆者認為,正是這些公司的進入,才使我國汽車產業獲取了更多的科技支撐,共同擁抱未來,相互賦能,產業由大做強的目標才會實現。
以華為為例,作為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旗幟,目前華為頻頻和汽車產業合作。其與小康合作,從賽力斯到問界M5均配裝了鴻蒙操作系統,深度賦能高度智慧汽車;其與長安汽車合作,聯合寧德時代,共同發布高端汽車品牌“阿維塔”,該品牌由長安主導,華為和寧德時代負責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和電池解決方案,已推出首款車型阿維塔11;其還與北汽新能源、廣汽集團深度合作,打造智能電動汽車品牌。
這種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賦能的協同創新之路,能否使中國汽車品牌贏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力?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再以芯片制造商地平線公司為例。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線,其誕生的使命便是做車規級芯片,主要從事邊緣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目前,其已具備領先的人工智能算力和芯片設計能力,也是國內惟一一家實現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前裝量產的企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地平線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高速發展,其核心內核就是兩點:一是聚焦,主要從事邊緣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心無旁騖;二是開放、協同。正是秉持這兩個關鍵理念,地平線快速發展,相繼推出征程2、征程3、征程5芯片,推出AI算力高達200~1000TOPS的系列智能駕駛中央計算機。此外,地平線戰略協同也成果非凡,與上汽集團、一汽紅旗、長安、廣汽、比亞迪、長城、奇瑞、江淮、理想和哪吒汽車等整車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還與德賽西威、國汽智控、聯合電子、大陸汽車等幾十家高科技公司和零部件公司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
這種跨界融合、合作共贏、協同創新,是否給予汽車產業競爭市場一種新的戰略選擇呢?回答也應該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