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管控政策的持續優化,我國交通運輸行業正逐步恢復至常態,而專用車市場也正在加速推動一場電動替代燃油、新技術替換老技術的“風攪雪”。
“公共領域車輛使用頻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總量占比大,示范帶動作用強。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推動提升車輛電動化水平,不僅可以有效促進節能減排,帶動基礎設施建設,還能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探索和創新應用,優化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有助于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計劃通過先行區試點,逐步將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公共交通等公共領域的汽車實現全面電動化。
試點工作開展堅持需求牽引、政策引導、因地制宜、聯動融合的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聚焦重點領域,支持廣泛參與。確定公務用車、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物流配送、機場等7個重點領域,結合城市經濟水平、產業基礎情況提出不同城市目標參考,給予不同城市廣泛參與的機會。
二是強化目標引導,鼓勵創新應用。按照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式提出電動化比例、充換電建設數量、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工作目標要求,建立獎勵措施,推動試點車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是明確重點任務,健全保障措施。提出車輛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政策和管理制度建設4方面任務,明確試點城市、所在省市、組織部門職責,研究制定后續支持舉措。
在《通知》發布后的答記者問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了開展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背景。
按照規劃,2023年-2025年,工信部等八部門目標是在全國公共領域累計推廣約200萬輛左右新能源車型。其中,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領域新能源車型的占比力爭達到80%。這就為專用車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因為在上述諸多需要升級的產品當中,環衛、郵政和快遞物流等專用車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采購人群也以集團客戶和政府公共服務客戶居多。
好消息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物流業的蓬勃發展,新能源專用車市場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從2020到2022年,我國新能源專用車(含普通自卸車)銷量從7.3萬輛躍升至29.2萬輛,三年復合增長率達58.7%,展現出了強勁的市場活力。在上述政策及市場趨勢的引領下,新能源專用車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全新歷史時刻。
電動化與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相對于一般的私家車和出租車等,專用車的運營場景和路線相對固定和封閉,同時需要滿足特定的運營需求,如保潔清運、快遞物流等城市內應用場景。這些特點決定了專用車更容易實現智能化和網聯化。
《通知》中將促進新技術創新應用納入了重點任務,提出建立健全適應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綠色能源供給系統、新型信息通信網絡體系,實現新能源汽車與電網高效互動,與交通、通信等領域融合發展。專用車的固定路線和作業區域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示范推廣和落地實施提供了便利條件。
例如,城市保潔清運車輛的作業范圍相對固定,可以采用定點定線的方式進行調度和管理,同時可以應用智能巡航、智能導航、智能調度等技術,實現車輛的自主行駛和自主調度,提高清運效率和精度,降低清運成本和污染物排放。類似地,快遞物流車輛也可以采用智能巡航、智能導航、智能配送等技術,實現高效、精準、安全的配送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同時降低配送成本和交通擁堵。
雖然無人駕駛技術在專用車領域的應用還相對較新,但確實有一些基于智能網聯底層技術的無人駕駛專用車已經在全國各大城市實現商業化落地。例如,國內的環衛機器人公司比亞迪等就推出了一系列智能環衛機器人,包括掃地車、洗地車、垃圾車等,這些機器人配備了各種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可以自主完成環衛作業任務。此外,在一些物流園區、港口、機場等場景,也出現了一些無人駕駛物流車,這些車輛可以根據路線、貨物和交通情況等自主規劃和調度行駛,實現高效的物流運營。
盡管目前來看,這些商業化的無人駕駛專用車應用規模還比較小,但是已經展示出了智能網聯技術在專用車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也為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在專用車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可以預料的是,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新能源環衛和物流車等專用車將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基于“雙碳”背景,新能源專用車對于現有燃油類專用車的替代將是未來趨勢,目前部分重點企業已在加速研發新能源專用車產品,提出將“電動化”、“智能化”作為發展戰略。而隨著產業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升級、基礎設施持續建設、市場需求逐步釋放,以純電動專用車和燃料電池專用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專用車也將全面登上產業發展的中心舞臺,帶動專用車行業向高端制造轉型發展。
政策精準扶持后,一場電動替代燃油、新技術替代老技術的“風攪雪”將再度加速,相信在不久后的未來,新能源專用車也將逐漸替代燃油車,成為市場主流。
新能源專用車發展面臨新挑戰
中國的專用汽車行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行業,其規模覆蓋了眾多領域,包括建筑工地、軍事、礦山、農業、物流、環保等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專用汽車行業也迎來了高速發展,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調整為專用車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
首先,盡管我國專用車市場在部分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整體技術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這對于專用車企業來說任重道遠。其次,隨著電商的興起,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和土特產的貿易量迅猛增長,如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等,對物流運輸的時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物流運輸的時效性成為行業需長期思考的問題。
另外,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能源、公害和安全成為汽車工業所面臨的三大問題,其中能源問題最為突出。輕量化的關鍵技術在于輕質材料的應用與發展,采用新型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對于專用車廂體、車輪、車身等重要部件的自重,從而提高輸出功率、降低噪聲,提升操控性、可靠性,進而提高車速、降低能源消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專用車市場仍以燃油車為主,實現汽車的輕量化,進一步提高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對于專用車企業來說也是迫在眉睫。
隨著排放標準的提高,如今專越來越多的專用車企業采用天然氣和甲醇作為燃料取代傳統化石燃料,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不過,現有專用車市場當中,上述燃料電池并非真正的清潔能源。從全球能源發展來看,作為公認的清潔能源,氫能源擁有能量密度高、零污染等優勢,并且儲量豐富,有望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支柱,更是大型物流車、運輸工程車的發展絕佳路徑。專用車企業理應實現快速技術布局,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最后,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領域的投入增加,專用車的需求也相應增加,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專用車市場,這也會讓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個專用汽車產業基地應當積極尋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推進產品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自身并帶動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