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商們正試圖掌控更多的電動汽車供應鏈環節,與原材料生產商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并投資生產電池原料的設施。
通用汽車公司、大眾汽車集團和其他主要汽車公司已經在合資工廠上花費巨資,以確保他們自己的電動汽車的電池供應。現在,他們也在尋求進一步擴大規模和降低成本,并期望可以對電池質量和性能進行更多控制。
通常,汽車制造商通過讓供應商相互競爭來提高利潤率。然而當前,由于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能夠生產最高質量的電池和原材料,汽車制造商的議價能力被減弱。
最近幾周,大眾汽車和Stellantis宣布了鎖定鋰供應的交易,鋰是電動汽車的電池所需的理想材料。近年來,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儲能等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鋰等“綠色”金屬的價格持續上漲。
大眾汽車董事會成員、公司零部件業務首席執行官Thomas Schmall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僅僅依靠供應商來開發電池技術,就好比不生產自己的發動機一樣。
通用汽車在12月初表示,它將與韓國鋼鐵和化學品制造商浦項投資一家在北美的新工廠,生產陰極材料,這是電池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占其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大眾汽車計劃與比利時材料公司Umicore一起建立類似的陰極材料工廠。
通用汽車電氣化主管Ken Morris在10月的公司投資者日上表示,加大電池供應鏈的投資是實現未來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他說,“垂直整合將幫助我們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可持續的方式完成這一任務。”
通用汽車計劃到2025年在全球范圍內推出30款新電動汽車,且表示將與LG化學在美國俄亥俄州和田納西州的工廠合作生產電池。
全球汽車行業一直在積極努力銷售更多的電動汽車,一些大型汽車公司承諾投入數百億美元來擴大陣容。此外,政府正在出臺激勵措施,以刺激生產和銷售,同時收緊排放規則。因此,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認為,到2030年,插電式車型有望占到全球所有新售車輛的一半。
做為電動車領頭羊的特斯拉,是首家自建電池廠的汽車制造商。這一舉措使其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汽車制造商。在半導體短缺阻礙汽車生產的情況下,特斯拉可控制更多的供應鏈。
特斯拉在周日公布創紀錄的季度交付量,遠超華爾街預期。特斯拉在第四季度交付了308,600輛汽車,遠遠高于分析師預測的263,026輛。這些數字的背后得力于特斯拉位于加州、得州、柏林和上海的全球四大工廠。預計2022年內,特斯拉將很有可能實現200萬級別的年產能速率,相比2021年可能又是接近翻倍的成長速度。
各大汽車制造商在夢想趕超特斯拉的同時,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把“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