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kkikg"><kbd id="kkikg"></kbd></noscript>
  • <table id="kkikg"></table>
    <table id="kkikg"><option id="kkikg"></option></table>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兩會代表委員“把脈”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以及“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境等相關內容多次被重點提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向的肯定,是對汽車拉動消費作用的肯定,也是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期待。

    在多重政策利好驅動之下,新能源汽車也駛入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高于上年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缺心少電”、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等問題依舊困擾著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眾多代表委員紛紛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能源清潔燃料使用、強化汽車芯片產業鏈建設、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等成為了“出鏡率”較高的話題。

    直擊電動汽車補能“命門”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具體到汽車行業,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充電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784萬輛,但公共充電樁只有114.7萬個,樁車比例為1:6.8。

    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提交的《關于將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列入城鎮規劃的提案》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配套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充電不便造成的‘里程焦慮’成為了電動汽車的‘命門’之一,也逐漸成為城市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圍繞充電基礎設施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也提出:“部分存量小區固定車位建樁改造難;城市公共充電場站冷熱不均;充電平臺數量多且啟停及多渠道支付尚未全面覆蓋;部分充電樁運維不及時,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難;市場上慢充樁和快充樁不能通用等問題。”

    如何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不便的難題?“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解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維中存在的問題,助力電動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尹同躍建議,工信部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車和儲放綠色電力轉換、交易和調度機制,同時探索單位和園區內部充電設施開展“光儲充放”一體化試點應用。

    丁佐宏則建議,首先,政府部門要把新能源公共充電站建設問題列入城鎮規劃的重要內容,統籌布局;其次,政府部門對盈利困難的公共充電樁運營企業進行補貼;最后,政府應鼓勵新能源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加大充電技術攻關,縮短充電時間。

    實際上,除了充電模式,換電也是新能源汽車補能的重要模式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充電樁保有量為261.7萬臺,同比增長55.7%,然而全國換電站數量僅為1192座,換電站遠遠慢于充電樁的布局速度。

    據了解,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交了《關于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的建議》。李書福認為,換電模式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多方合作,共同推進。

    對此,李書福提出了“政府要開放公共停車場的資源準入與支持,有效合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化換電項目高壓新裝(增容)審批流程,落實壓縮報裝時限要求,放開一址多戶,加快建設周期”等建議。

    多方求解核心技術難題

    雖然由“芯片荒”引發的汽車減產問題已有所緩解,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芯片供應短缺問題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芯片供應問題仍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3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經濟循環是關鍵所在。當前,要著力解決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芯片短缺問題。2021年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芯片在全球一度出現了供應短缺,今年將重點加以解決。”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也有多位車企“掌門人”針對芯片供應短缺難題提出了諸多建議。其中,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從“產業鏈補鏈強鏈”角度,建議加強政策保障,促進國產大算力芯片發展。

    陳虹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芯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應用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則建議,從國家部委層面下設汽車芯片主管部門,制定汽車芯片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同時協調資源、統籌管理國產汽車芯片的研發、制造及應用等,確保國產汽車芯片積極穩妥高效發展,盡早實現國產替代。

    除了芯片難題外,針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建設問題,也有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哪吒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方運舟認為,為了避免智能汽車重蹈智能手機被“卡脖子”的覆轍,立即著手啟動以中國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為核心的生態建設,已經十分迫切。

    為此,方運舟建議:“要加強操作系統內核等關鍵技術攻堅,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研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操作系統,為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提供技術保障。”

    在方運舟看來,要把操作系統納入國家級項目,建立一個以國家部委牽頭共建的生態組織機構,引導行業和高校進行產學研重點技術難關攻克,并打造操作系統生態圈,培養操作系統軟件的相關人才,相關企業共同推進操作系統研發和應用。

    陳虹也從“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角度,建議調整完善法律法規,加快推動商業化落地。陳虹表示,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更快發展,特別是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還需要在法律法規上實現突破。

    助推“雙碳”目標落地

    據了解,聚焦“雙碳”戰略目標,促進汽車產業節能減排也是多位汽車界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在陳虹看來,汽車產業助力落實“雙碳”目標,不僅要繼續擴大新能源產品的普及,還要在生產端和使用端共同發力,推動全產業鏈實現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

    陳虹建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支持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出臺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還需要通過持續豐富政策工具箱,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積分政策等有效銜接,進一步降低制造、流通、使用等環節的成本。

    在助推“雙碳”目標落地的過程中,推廣應用清潔能源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則提交了《關于大力發展氫能多場景應用“以用促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在張天任看來,氫能是涉及能源及交通兩個10萬億級別市場的戰略性新興大產業,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

    但氫能及氫燃料電池產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步伐較慢。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而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多年來僅維持在千輛水平,目前累計保有量為8400輛。

    如何解決上述氫燃料電池汽車面臨的行業難題?張天任表示,要細化產業政策,出臺更強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勵氫燃料電池在更多類型的交通工具上開展示范應用。通過加大財政補貼,大力鼓勵氫燃料電池在中重卡上的推廣應用,盡快提高中重卡在新能源汽車的占比。

    李書福則將關注的目光放在了推廣應用甲醇汽車上。“建議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將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范疇,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持,帶動更多的企業投入甲醇汽車的研發,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

    李書福指出,發展甲醇汽車可促進綠色甲醇發展,帶動綠色甲醇規模化,完全立足國情實際,符合我國“雙碳”目標有序穩妥推進的宗旨。“發展甲醇汽車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尤其是交通領域液體能源安全。”

    上一篇:全國人大代表談民強:建議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進度

    下一篇:豐田供應鏈又被黑客盯上 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電裝成最新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