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帶動下,尤其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普及的“窗口期”已經打開,創新環境、發展要求、競爭格局等正發生深刻變化,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新的發展形勢。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堅持 創新、協同、開放、安全的思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
1 持續創新驅動,夯實產業基礎
創新始終是推動汽車產業變革的基礎,也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之本。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進程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引領進入市場引領的新階段,創新的任務更為緊迫、更為艱巨。從新能源汽車產業自身來看,在低溫充電、續航里程、高溫安全性、使用便利性、整車成本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成果不夠的原因。
企業在推動創新中,不是單純的理論創新,不是為了新穎而創新,也不是為了博眼球而創新,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讓創新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實現有效益、可持續的創新。要堅持市場導向,把滿足客戶需求作為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產品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平衡。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投放上,把握好節奏,落后一步肯定“等死”,不與市場匹配、符合經濟與市場規則的盲目“創新”,領先兩步也是“找死”,在資本市場和互聯網的推動下,實際上領先可以做到不止兩步,最好領先一步為宜,推動創新與消費形成動態平衡的關系。在加快創新的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統籌考慮特色與效率,按照“最大公約數”向前推進。同時,要發揮好協會學會、科研機構、產業聯盟等組織在加強創新協同、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提供高質量的供給。
2 協同推進,構筑發展體系
目前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深入演進,正由零部件、整車及營銷服務企業間的“鏈式關系”,演化成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
東風2017年將其歸結為“五化歸一車”“一車通四網”:
“五化”就是行業講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東風加上了輕量化,輕量化是實現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推手;
“四網”就是與汽車產業緊密相關的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和金融網。“四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在此基礎上,我們持續推動“四網”融通發展。
隨著產銷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與能源供給、基礎設施、電池回收利用及規則標準等方面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也在凸顯,協同推進成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心所在。本次大會提出推動新能源汽車與能源的協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根據有關測算,2030年要在交通領域實現碳達峰,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低于30%,新能源汽車的總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這對我國電力負荷將帶來嚴峻的考驗,也意味著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占比要超過44%。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的能量互動,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要。同時,新能源汽車作為儲能單元,也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有序充電等技術,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的保障,要進一步健全基礎性、系統性、可操作的制度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杜絕利用法律法規的投機行為,以實際行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3 開放合作,推動共創共贏
開放合作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汽車資本類型最豐富、汽車品牌最集中、汽車市場最開放的國家。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是在開放合作中逐步發展壯大的,既有國內企業之間的上下游合作、跨界合作、資本合作,也有國際企業之間的科技合作、合資合作、貿易合作等。
我們強調自主創新、換道超車,但決不關起門來自我發展。黨中央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仍然是開放發展的格局。
新能源汽車產業要行穩致遠,還要繼續深化開放合作、相互借鑒,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同時,我們要利用在開放中積累的優勢,不斷在平臺技術、車型開發、市場營銷、海外出口等領域增強主動主導的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方案。
4 安全可控,確保健康持續
安全是新能源汽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
現在“里程焦慮”日漸“降溫”,但對安全的關注日漸“升溫”,包括動力電池、整車質量、數據信息、充電換電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全產業要攜起手來努力攻克。
除了以上安全之外,產業鏈安全也要引起重點關注。目前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鎳、鈷、鋰等原材料供給壓力加大,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鋰和鎳的對外依存度超過80%、鈷為97%,都超過了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今年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響,汽車芯片供應在全球范圍持續短缺,給供應鏈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這給整車廠和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一個深刻警醒,促使我們聯合起來提前謀劃,增強戰略性資源保障供給的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
東風公司是行業內最早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之一。近年來,東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創新、協同、開放、安全的發展思路,堅持市場導向、場景驅動、技術創新、合作共贏,多技術路線、多場景、多領域積極搶占發展制高點,東風新能源汽車的業務布局和商品布局基本完成,平臺、技術和資源的體系能力基本形成,打造了具有東風特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模式。
1 堅持市場導向
東風堅持源于市場、終于市場,以客戶為中心,洞察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極致的產品和服務。
目前形成了經濟型、中、高端的商品布局,實現了主流市場的全覆蓋,新能源乘用車在售車型達到30多款,市場保有量接近40萬輛。
在經濟型市場,推出了“全路況代步車”東風EX1,定位為東風的“國民小車”,今年包括海外銷量在內將達到6.6萬輛。
在中端電動車TO B的應用場景領域,持續推進東風風神E70等車型迭代升級,打造電動車主流品牌。
東風把握消費升級的趨勢,打造了自主高端新能源乘用車品牌嵐圖。東風嵐圖定位于“真正零焦慮的高端智慧電動品牌”,首款車型嵐圖FREE已經交付,各方面的評價良好。我們還以全新的平臺架構,積極打造高端電動越野車M品牌,滿足細分市場的需求。
2 堅持場景驅動
針對不同使用場景,精準開發新能源車型,創造客戶價值,并促進產品迭代和技術升級。
在商用車領域,形成全場景布局,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新能源解決方案。開發了東風天龍KL換電、氫燃料牽引車等10多款車型;5G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在港口投入運營;面向“最后一公里”,打造了無人駕駛智慧物流平臺Sharing-Box。
在乘用車領域,L4級自動駕駛車Robotaxi、5G無人駕駛汽車Sharing-Van、東風“氫舟”等展開示范運營;發展換電模式,自主開發了智能換電站,60秒內快速完成換電。
同時,針對武漢、襄陽、十堰等地場景,共建“漢江經濟帶百萬輛級新一代汽車產業走廊”,通過建設無人駕駛物流示范線等,推動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設。
3 堅持技術創新
不斷增強平臺技術能力,在純電動平臺開發上,乘用車形成了2大專用平臺。
積極推動混動車型開發,今年新上市的東風風神奕炫MAX混動版綜合工況百公里油耗降至4.3 L。
“三電”基本完成產業化布局,建設了2個“三電”工業園,形成了規模化的“三電”生產能力(年產12萬套電機及驅動總成、20萬套電控、5萬套電池、1000套燃料電池總成),掌控了電池系統管理、IGBT封裝集成、多合一電驅動總成、高效扁線電機等關鍵技術,并在行業推廣應用。
在氫燃料領域,完成了120kW燃料電池系統開發,開發了國內首款量產的全功率燃料電池乘用車東風“氫舟”,氫燃料商用車實現產業化運營。
在軟件領域,積極打造原生智慧新能源專屬ESSA模塊化架構和中央集中式+SOA電子電氣架構。
積極推進芯片業務布局,公司年產30萬只的車規級IGBT功率芯片模塊已經量產下線。前瞻性布局和推進固態電池及關鍵材料開發等,自主開發的輪轂電機在不同車型實現搭載。
4 堅持合作共贏
把握“五化歸一車”“一車通四網”趨勢,謀劃“N2311”的思路積極展開戰略合作。
“N”代表和汽車企業的合作,目前我們和一汽、長安打造了T3戰略合作平臺,在電動平臺、電芯、燃料電池、出行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2”代表和2家電網企業的戰略合作,主要涉及V2G、車電分離、有序充電等領域。
“3”代表我們和3家通信企業在車聯網、數據安全等領域的深入合作。“1”代表我們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實現汽車與金融網絡互聯互通。
最后一個“1”,代表我們與合作伙伴在車規級芯片、T-Box等基礎技術支撐領域的合作。
未來,東風還將與產業鏈生態圈企業攜手深化戰略合作,進一步構建開放創新的生態,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十四五”時期,東風公司定位為“為用戶提供優質汽車產品和服務的卓越科技企業”,堅持“品質、智慧、 和悅”的價值觀,戰略性推進“東方風起”計劃,通過“綠色東風 2025 ”和“科技躍遷”行動等,推動新能源汽車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東風力量。
東風制定了3個“一百萬”的目標,到2025年,商用車、自主乘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達到100萬。到2024年,將實現主力乘用車品牌全新車型100%電動化。
東風將通過研發打造行業領先的核心技術與平臺架構,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等技術商品化;打造商用車“龍擎”和乘用車“馬赫”2大動力品牌,促進傳統汽車節能減排;積極探索車電分離、電池銀行等,與產業鏈企業攜手打造綠色生態系統等,實現到2025年碳排放強度降低15%的目標。
面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大機遇,讓我們一起努力,堅持創新、協同、開放、安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