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kkikg"><kbd id="kkikg"></kbd></noscript>
  • <table id="kkikg"></table>
    <table id="kkikg"><option id="kkikg"></option></table>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電動時代,海外汽車制造商在中國正面臨窘境

    對于要買電動車的剛需用戶,海外品牌的關注度遠低于中國品牌。

    如果全球汽車制造商認為他們可以在電動時代仍然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占據主導,那他們大概率將會失望。

    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等內燃機時代的王者,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市場中,正落后于本土企業。在這個賽道上,中國正不遺余力的資助和鼓勵本土企業的發展。

    路透社援引一位北京上班族娜娜的話稱,當她購買18萬元(27000美元)的小鵬電動車時,主要的糾結選項還包括比亞迪和蔚來——海外品牌根本沒在她的考慮范圍內。

    “如果是汽油車,我可能會考慮外國品牌,這位29歲的女士表示:“但我想要一輛電動車,比起特斯拉,我看到一些中國品牌正確地應用了先進的智能技術。”

    在像她這樣的消費者需求的推動下,電動汽車在中國飛速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在2022年的前四個月,新能源乘用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數量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多,達到149萬輛。

    而中國的總體汽車銷量下降了12%,反映了汽油車需求的急劇下降。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今年前4月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前10名汽車制造商中沒有外國品牌——除了特斯拉。

    剩下的都是中國品牌,從比亞迪和五菱到小鵬等等。比亞迪今年在國內銷售了約39萬輛電動車,是全球領導者特斯拉銷量的三倍多。排名第一的傳統汽車制造商是一汽大眾,電動車銷量排名第15。

    娜娜表示說,海外品牌,無論是別克Velite 7還是大眾的ID.系列,都未能提供她所需要的東西:能夠讓她在車里獲得類似智能手機的舒適體驗的電動車。

    “外國品牌離我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太遠了”娜娜說。相反,小鵬汽車的數字助理處理與支付寶和淘寶等應用程序的連接,以及從開窗到音樂,無所不能。同時它的汽車軟件還能不定時進行OTA更新。

    這是個相當大的反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品牌一直主宰著中國市場,近年來在乘用車銷售中贏得了60-70%的集體份額。在2022年的前四個月里,他們占據了52%的份額,4月份的月度份額為43%。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稱,一些品牌可能在三到五年內消失。

    “中國本土品牌正在變得更加強大,”曾任日產中國區負責人的內田誠表示。他補充說,中國電動車的質量也已經得到改善。

    他認為,中國市場將誕生大量的技術轉型,汽車制造商必須能夠快速設計、開發和推出新車型。

    高科技原住民

    前克萊斯勒高管、現為上海咨詢公司Automobility負責人的Bill Russo表示,全球品牌在中國這個唯一增長的汽車市場中控制的份額不足20%,因此需要盡快扭轉局面。

    他認為,中國消費者對汽車認知的轉變基本上是智能手機加四個輪子。

    他在談到對“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數字服務體驗”的需求時表示:“我認為這是一種向高科技的轉變,重點是操作界面、人機連接和應用程序。”而“傳統公司不是高科技的原住民”。

    大眾集團旗下的品牌,包括大眾、奧迪、賓利、蘭博基尼、保時捷和斯柯達,在過去兩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引領市場,包括通用汽車旗下的品牌,如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

    根據LMC Automotive的數據,這兩家全球集團去年在中國的整體汽車市場份額約為13%和12%。

    熟悉該汽車制造商在中國業務的兩位人士表示,通用汽車現在專注于贏得大城市的年輕買家,這些城市迄今為止一直未被“充分挖掘”。

    該集團已在全球范圍內花費超過350億美元用于新的電動化戰略,包括30多輛新的電動車,其中20多輛將在中國發布,以及剛剛推出的全電動凱迪拉克Lyriq銳歌跨界SUV。

    兩位消息人士稱,在Lyriq之后,通用還將推出一款別克電動SUV和一款更小的運動型電動跨界車。

    根據LMC汽車公司的數據,在過去五年中,別克汽車的銷量下降了32%,到2021年為82.86萬輛,而雪佛蘭汽車的銷量則縮水了一半以上,達到26.9萬輛。

    通用汽車計劃,到2025年在中國每年生產100萬輛電動車。同時,這家汽車制造商它一直在部署智能技術,包括高速公路上的免提駕駛協助、“航空級”網絡安全和空中軟件更新。

    中國用戶從被動接受產品到主導需求

    到2026年在全球范圍內花費550億美元研發電動汽車的大眾汽車公司推出了其新一代的ID.。去年的8萬至10萬輛汽車是該系列的目標。而今年其目標是16萬至20萬輛ID.汽車,盡管到4月份它累計只賣出了33,300輛。

    據通用汽車和一位大眾汽車內部人士稱,外國品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們的新電動汽車是為美國和歐洲市場設計的,重點是性能和耐久性。

    “高速公路的速度?在大多數大城市,中國的交通很擁擠,人們甚至不能超過60公里/小時,”熟悉汽車制造商產品計劃和產品開發過程的通用汽車公司人員說。

    大眾汽車表示,中國的電動車需求與“智能汽車”主題密切相關,并補充說它正在投資于本地研發,尤其是軟件。

    大眾汽車希望,到2030年,要成為電動汽車的市場領導者,從而確保其在中國保持第一的地位。

    一項大的挑戰是在有可支配收入的大城市中找到獲勝的密碼,比如北京的娜娜和上海的土木工程師李華。

    去年以29萬元的價格購買比亞迪電動轎車時,李華只是略微在腦海中閃過了海外品牌。

    “在我看來,說到外國品牌,只有特斯拉脫穎而出,其他品牌看起來根本沒有競爭力。”李華表示。

    結語

    電動時代的進程是如此迅速,以至于一些海外汽車制造商還停留在“推出任何產品都能在中國賣得好”的刻板印象里。而在這些老古董的思維還沒來得及轉變時,中國本土企業已經開始瘋狂搶占份額了。


    上一篇:讓汽車消費“拉”動市場信心

    下一篇:完善中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實現產業與消費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