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通過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鼓勵汽車消費成為最優選擇之一,不僅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制定了對單車價格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政策,各地政府也推出了一些購車補貼措施。
汽車制造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皇冠,因為其涉及到了大多數工業制造類別。2021年中國汽車類零售額達4.4萬億元,已經占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十分之一,占GDP比重超過4%,直接關聯行業占GDP比重8%以上。穩定和發展汽車產業可以拉動更加廣泛的產業,創造更多制造業崗位。
在全球范圍內,發達的工業國家一般都以汽車制造為主要支柱產業,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中國汽車產業逐漸成長,得益于國內市場的高增長性與規模,國產汽車在與跨國公司競爭中不斷增加市場份額,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已經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4%。
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躍升期”,一方面,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自主品牌經過20多年的打磨和競爭,在中低端領域逐漸增強了競爭力。部分品牌和車型甚至在國外都大受歡迎;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勢頭強勁,國外一些傳統燃油車巨頭在相當程度上對電動汽車產生了戰略誤判,作為追趕者的中國企業提前布局賽道,希望實現彎道超車。
相對應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取得好成績。相關機構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總量達到201.5萬輛(其中燃油汽車占了150萬輛),僅次于日本(382萬輛)和德國(230萬輛),位居全球第三,已經大幅超過韓國的152萬輛出口業績。
在國內市場,今年1-4月因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包括一眾合資、外資與自主品牌在內的汽車品牌銷售有所下滑,但是,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163.5%,廣汽也有31.6%的增長。這主要得益于市場追捧新能源汽車,而比亞迪、廣汽等企業擁有在技術、質量和價格等方面競爭力很強的產品。6月7日,比亞迪以總市值1288億美元超越大眾集團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特斯拉與豐田集團。
中國自主品牌在出口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表現讓一些汽車強國感受到了競爭加大,尤其是出口規模的擴大。隨著汽車市場電動化已成趨勢,中國具有的相對優勢更讓他們感到憂慮。在中國,人們已經感覺到國產汽車正在走手機行業的國際化道路,企業家們正在信心十足地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投資于技術創新以快速追趕國際同行。
處于關鍵期的自主品牌汽車必須繼續以國內市場增量需求作為技術追趕的條件,也就是說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前提,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自強的供應鏈產業鏈,最終實現追趕戰略。而我們的經濟增長也需要將汽車產業作為戰略支柱,實現產業與消費的循環,這也是當前鼓勵汽車消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消費擴張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空間的匱乏”。歐美市民多居住于郊區,停車方便且幾乎沒成本,與之不同的是,中國一些人口大量聚居于高密度的城市,停車空間經常不足,一些城市的道路也較為擁堵,停車費用較高。而且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日益普及,但目前許多地方的充電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再加上一些城市的限牌限行等政策,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汽車消費,政府需要關注“空間匱乏”的問題以釋放更多需求。
此外,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越來越多出口海外,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售后服務網絡。企業必須重視服務網絡建設以及國別法律法規的研究,避免因出現產品問題而重創企業和中國汽車制造的國際形象。每一家企業都代表了中國制造,在出海的過程中必須珍惜信譽,為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積累國家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