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kkikg"><kbd id="kkikg"></kbd></noscript>
  • <table id="kkikg"></table>
    <table id="kkikg"><option id="kkikg"></option></table>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外資零部件企業如何“掘金”中國增量市場

    當前,這一輪汽車產業革命的大方向很明確。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市場增量,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紛紛調整在華策略,有的利用自身優勢抓住機遇進入某個細分領域,分得市場的蛋糕;有的積極擁抱電動化和智能化,完成大象轉身。博世實施“扎根中國、本土創新、持續投資”戰略,是所有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市場布局的縮影。

    “外資零部件企業賺取高額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整個零部件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向高水平發展。”汽車行業分析師邵元駿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記者了解到,與此前燃油汽車時代相比,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和周遭環境已然發生變化。外資零部件企業需要在戰略上進行大方向調整,更需要真正落實到產品。

    變革創新時代中國市場潛力大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富有韌性和活力。作為一家跨國企業,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在中國的本土研發生產能力。通過持續在華發展,博世將進一步增強在全球的競爭力,為引領未來移動出行夯實基礎。”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如此表示。

      這樣堅定的信心來源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年產銷量約占全球1/3,新能源汽車產量更是連續多年占全球產量一半以上。其實,許多外資零部件企業認為,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有產業體系配套完善的供給優勢,是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是不可錯過的銷售市場。

      德州儀器(TI)中國市場汽車事業部總經理蔡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走向不一樣的時代。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個創新的時代。”

      蔡征所謂“不一樣的時代”,來源于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產業發展。2022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分別同比增長96.9%和93.4%。在這一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這標志著產業擺脫了政策扶持,進入市場化發展的新階段。基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整個行業對2023年抱有很高的預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900萬輛,同比增長35%。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看到了市場增量帶來的新機遇。“汽車行業的轉型趨勢為高通帶來了巨大機會。我們看到了汽車對智能網聯化的強勁需求。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5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7%。汽車對智能網聯的需求和智能手機對移動連接、移動計算的需求十分相似。這也是高通一直以來的技術專長。”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正如高通多年前看到的中國智能手機發展勢頭一樣,中國汽車行業如今也在蓬勃發展。隨著汽車行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趨勢同步發展,兩大趨勢疊加、互動,加速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轉型。因此,在數字座艙、智能駕駛乃至自動駕駛等方面,高通都大有可為。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獨立研究者曹廣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經歷了傳統汽車普及階段的高增長后,中國汽車市場仍舊是一個增購用戶和換購用戶并存、舊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并存的市場;這個市場具有足夠開放、政策供給充分、新技術趨勢明顯、人力資源成本較低、供應鏈相對完整、出口數量龐大、關鍵核心技術不完整等特點。因此,未來5年至10年,中國市場仍然是外資整車企業和外資零部件企業投資的重要市場。

    持續耕耘增量市場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每一個細分領域背后都蘊藏著無窮的機遇。邵元駿告訴記者,外資零部件企業的積累都來自傳統燃油汽車時代,其優勢在于更懂汽車及其需求、更懂車規級零部件怎么做。當然,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也為互聯網公司或科技公司利用自身技術進入汽車產業提供了機會。

      這樣的案例并不在少數。比如,以光學鏡片為消費者所熟知的蔡司介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領域,并且所占的市場份額一直在增長。比如,今年一季度,美國3M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工廠建成一條熱失控屏幕轉換生產線,產品應用于電動汽車電池系統,能有效提高電池熱管理性能。

      蔡司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電池、電機和電控提供解決方案。電池的技術研究和電池的質量控制需要運用廣泛的成像、分析和計量工具。具體來說,在電機方面,新一代電機帶來的挑戰涉及發卡和定子的精確生產和裝配以及定子和轉子中疊片的制造。蔡司所產接觸式和光學測量設備,涵蓋質量管理過程的各個方面,可以幫助電機制造商建立整個檢測鏈。在電控器件方面,為了使電子元件更高效、更可靠,企業必須控制不同長度級別的半導體、印制電路板(PCB)和成品模塊的質量。這些都需要蔡司產品的支持。蔡司在汽車零部件業務方面也有布局:利用光學、電子光學零部件,助力國產半導體檢測設備發展;利用顯微鏡高精度成像和集成分析技術,讓芯片檢測和分析效率再上新臺階。

      “現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機遇正在重塑零部件體系。在這個全新的零部件體系下,新的市場擴張速度很快。外資企業需要迅速抓住中國市場的變化,進入配套體系,確保在中國的供應鏈能夠獲得一定的份額,確保在世界上能夠跟上智能化和電動化潮流。”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記者,中國市場發展這么快,外資企業必須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確保在中國市場擁有合理的地位。
      邵元駿為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擴大產能保證供給;二是加快和車企研發的聯合進程;三是保持供應鏈穩定性和持續性。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保障供應鏈體系、更快地響應中國市場需求,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開始在中國設立工廠,利用垂直布局的模式更好地服務客戶。

    將中國市場作為大本營進行布局
      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誘惑”,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正在深深扎根于中國市場,將中國市場作為全球的大本營,在中國市場率先投入新技術和新產品,再從中國走向全球。

      “我們通過在蔡司中國內部設立全球業務部門來經營全球性業務。”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這里產出的重大創新成果將同時服務于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蔡司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全球總部已經落戶上海。在上海,蔡司X射線解決方案的全球創新中心和人才基地也正在建設,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動力電池相關的應用領域。通過這樣的方式,蔡司試圖更深入地融入中國高增長市場。“就我個人而言,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福斯特表示,“堅持執行戰略,以專注之力開拓創新,堅守‘以科技塑未來’的初心,中國將很快成為蔡司的第二故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峰曾經指出,10年來,中國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為全球車企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增強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為保證快速的市場響應、及時和深入地開發合作,博世在中國市場持續投資,增強本土的工程研發能力。112日,博世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與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投資協議,宣布在蘇州投資建立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根據協議,全新投建的研發制造基地一期工程預計在2024年中期竣工。此外,博世計劃在未來幾年內累計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用于該項目,以加速推進新能源及自動駕駛相關業務。

      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計容面積約30萬平方米,將主要研發和制造配備新一代碳化硅功率模塊單元的電驅產品、新一代智能集成制動系統IPB2.0、智能解耦制動系統以及博世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多款自動駕駛核心技術。

      “在傳統燃油汽車時代,外資零部件企業具有絕對的霸主地位和技術優勢,國內其他企業只能跟著走。不管電動化,還是智能化,國內企業相對處在技術領先和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步。”崔東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是外資零部件企業需要在國內市場加大投入的原因之一。它們在這一領域處在弱勢地位,需要加大產能以及技術研發,建設相應的零部件配套體系。這樣才能跟上國內整車企業新品發布的節奏。”

    崔東樹認為,外資零部件企業在基礎技術研發方面做得比較扎實,相應的積累也比較多,這些積累對解決一些新問題很有效,國內很多企業缺乏這種積累,還需要多學習外資企業的一些經驗技術。

    需求決定產品創新
      中國的汽車廠商特別是造車新勢力企業,很多是從互聯網公司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對中國消費者的汽車使用習慣和需求有更深的理解。中國消費者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據博世介紹,2022年上半年,中國每銷售10輛乘用車中就有3輛配備了L2級以上的駕駛輔助功能。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電動出行的強勁需求,正成為不斷推動外資企業引入最新技術率先在中國本土使用的動力。

      曹廣平認為,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華進行業務投資、垂直整合、生產銷售以及資源使用等,仍然是其在全球業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前,整個行業競爭都很激烈,產業鏈上的細分業務越來越成為競爭的關鍵,新材料、新器件、新零部件、新系統以及新車型的關系更需緊密結合,成為新車輛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等方面發展和存量生存的關鍵。

      邵元駿也提到,傳統零部件廠商偏硬件能力,軟件功能一般有限。傳統零部件廠商的優勢在于和車企尤其是傳統車企的綁定關系,它們更理解車企的需求,合作起來可能更順暢;不過,在先進技術方面,不一定比科技公司做得快。

      面對當下轉型變革的大趨勢,外資零部件企業已經借助自己的優勢展開布局。博世推出了碳化硅功率半導體、高性能慣性測量單元、新一代制動系統ESP10、車輛動態控制2.0和軟件開發工具鏈產品及解決方案等一系列面向電動智能出行的創新關鍵技術。其中不乏由本土團隊開發的解決方案,比如,面向未來電子電氣架構的車載計算平臺和區域控制器,近期將率先在中國投產;在智能座艙領域,完全由本土研發團隊打造的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平臺推出升級版。同時,博世也正將自動泊車輔助功能集成在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中,為中國市場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艙泊一體解決方案。集成了傳感器、大算力計算平臺、算法應用以及云服務等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專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覆蓋高速、高架、城市、泊車等應用場景。該平臺計劃在2023年內量產。在轉向系統領域,面向L4及以上乘用車自動駕駛的全冗余轉向控制單元已獲得客戶認可,將在2024年在中國市場量產。

      “創新是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走向世界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圍繞創新,德州儀器(TI)不僅在產品上進行創新,也在應用上進行創新,并且基于既有的產品和客戶完成對智能化的一些定義。”蔡征說,“基于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布局和理解,德州儀器(TI)正在完善支持體系,包括前線的業務和銷售、后臺的搭建、分撥中心、研發中心等,也包括通過TI Store為客戶提供更加實時及時的樣品和小樣的生產服務。

      為了更快進入中國市場,外資零部件企業的改變表現在產品上,更表現在交付周期上。基于未來中國市場需要的兩個基因,德州儀器(TI)開發具有周期性和創新性要求。德州儀器(TI)在汽車領域有150多種應用,接近300多種參考設計。圍繞上述要求,德州儀器(TI)做了一系列布局,通過產品賦能應用,讓客戶以更快速的方式完成設計,把整車的開發周期從之前的24個月壓縮至12個月。

    在生態圈找準定位
      崔東樹告訴記者:“中國汽車市場的體量很大。海外供應鏈規模比較小,外資零部件企業不愿離開中國市場。國內供應鏈有很大的體量和較大的成本優勢。因此,外資企業必然把中國市場作為其發展的核心重點。”

      從長遠來說,企業在中國市場發展,找準方向很重要。曹廣平告訴記者,在汽車產業大變革的背景下,供應鏈正在重塑。外資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關系并不只是競爭關系,而是需要建立產業生態。整車企業拉動它們創造新的生態,協同發展需要協同研發和協同生態,讓整個產業鏈融合得越來越緊密。

      記者了解到,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外資零部件企業感受到了供應鏈的變化:并不是像傳統燃油汽車時代那樣一級一級的鏈式關系,而是各個角色形成一個生態圈,協同發展,才能走得更遠。在這方面,孟樸對高通的反思很值得參考。

      孟樸表示,從角色上來看,高通是一家技術公司,愿意為行業打造一個基礎的技術研究體系,通過技術和產品支持產業的技術應用和進步;從生態的角度來講,高通希望成為賦能者。無論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高通將在各個方面支持每一個客戶,助力他們的產品銷售。此外,孟樸強調,汽車產業生態是由生態鏈、供應鏈等部分共同組成的,汽車行業企業間是朋友和合作伙伴,而不是像許多其他行業或產業那樣僅僅是客戶和供應商的買賣關系。因此,不管智能手機行業,還是現在的汽車行業,生態圈的構造是相同的。如果很長的供應鏈有一個節點無法完成,那么,整個長鏈都將失效。因此,汽車生態圈需要很多伙伴關系的支持。


    上一篇:肖磊:中國正在“溫水煮青蛙”式的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

    下一篇:工信部擬編制標準體系,推動換電統一